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雅趣的湖口乡戏之三:草台演出

    信息发布者:张艳爱
    2019-03-28 11:47:03   转载

    就在戏场响锣的同时,学戏的村湾里也同时为出场忙乎开了。

    重点是搭建演戏的戏台,俗称草台。

    草台一般搭在地方较为宽敞的村中大晒场或河湾滩头,或是在村边田地临时平整出一大块空地来,一端栽上长杉木,然后在齐人高的地方架上横木,铺上木板,搭成一个平台。经常演戏的大村落,有专门储备的木料,随时拿出来搭台很方便;小的村湾没有这个预备财力,只能在搭台临时由各家各户凑台板了。为了显示喜庆,历史上捆绑舞台用的绳索是用缀着红绿花布条的稻草搓成,故称之为草台。

    草台搭得都粗陋,临时性的嘛。但很结实。所有搭台的站木横档都扎绑得稳当;台板也厚实,是村人拆了自家房屋门板铺就,保证演员踩上不软颤。至于周边的设施就简单化了。台前台侧是没有幕布的,约台中四分之三处用薄板隔断一下,分个前后台。后台演员化妆换衣要个遮拦,就找来些竹篾大晒筐围住就行了。台两侧在拦腰处绑上根横档,防着东西场的人不小心跌下台去。所谓的东西场其实就是乐队场,乃是舞台东边坐弦管乐队,又叫文场;西边坐打击乐,又叫武场。这是早年的做法。现遗存在湖口下石钟山“报慈禅林”内的古戏台和湖口武山乡沈论村的古戏台两侧,就设有东西文武场专门的厢房。但现时的戏剧舞台都把东西文武场合并了,综合乐队一般都坐在舞台西侧和台下的专门乐池里。

    搭草台  (刘春江  摄)


    舞台上隔开的薄板就是照壁。照壁上,贴有山水花鸟或猛虎图或书法文字,也有配合演戏婚庆目的贴大寿字或双喜字,谓之“中堂”;两旁辅以对联,谓之“中堂对”。如果是单纯的村湾学戏出场,那中堂与对联就与学戏有关了。中堂下摆放有演戏要用的桌椅等道具,另设一个凳子为“捡场”人专坐。“捡场”顾名思义是检拾戏场,就是专门负责摆放收撤舞台上用的桌椅道具。两侧两个门都挂有布帘,左门楣上书“出将”,右门楣上书“入相”,这是演员登场和退场的出口。

    最红火的是草台前面门楣,是必定要搭彩门的,上面插装彩色小旗子。

    彩门是用双木架建的,木柱上绑着松柏翠绿叶,间以五彩纸花,两柱之间空出尺多宽的空隙张贴楹联,谓之“横幅”“柱联”。

    草台楹联很有讲究。

    草台正上方的横联,一般内容为“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某某戏剧(剧种)团隆重献演”,算是亮个牌子。两边的柱联,则由村湾自行撰写。乡间的文化能人多,所以各村湾的戏联异彩纷呈,趣味横生。早在1986年,我和陶春泉先生就在文化部主办的《群众文化》第一期杂志上发表了《戏曲草台与草台对联》一文,搜集了湖口乡村的一些草台楹联,因篇幅有限,在此稍选几联:

    中堂:  戏曲无俗趣  楼台有雅味

    三五步纵横天下六七勇赫赫雄风生旦净喜庆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中堂联:舞台方寸小天地  优孟衣冠启后人。

            盛世同歌太平乐  丰年共谱杏园春。

    柱联: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学演生旦丑净破绽很多尚祈指教  扮演喜怒哀乐缺陷不少还望包涵。

    戏台这样就算是搭好。

    湖口乡村草台 (刘春江  摄)


    与其同时,村子湾里也做好了接待看戏宾客的准备:杀了肥猪,打了塘鱼,做了豆腐,泡了香菇,发了木耳,准备了新鲜蔬菜,更主要的是磨好了米粉糊浆,要准备做米粑的。

    在小的时候我就听母亲讲过湖口流传的一则笑话:一妇人急着赶去看戏,慌忙中把孩子头朝下就抱着出了门,路人见了急呼:“倒了,倒了!”妇人却顿足嚷道:“到了就好了,还冇到戏台哩!”

    由此可见,湖口人是非常好看戏的。

    历史上,因了鄱阳湖长江水道的交通运输便利,明清时期来往湖口的船只如梭,商贾如云,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湖口人年节、喜庆以及酬神赛会都会召班唱戏,乡间村子湾里好自己学戏演出,逐成风气,村村搭戏台唱戏,人人追戏看戏成瘾,更何况是自家村子湾里的学戏演出,当然更是要邀请亲友前来看戏吃饭、喝彩助威。

    那些学戏村湾的亲朋友们,早就得到学戏村里亲友的邀请,到了演出的日子是欣然前来。湖口乡俗,重要亲眷譬如岳父岳母,是要女婿亲自上门去迎接的。或头天或当日赶大清早,青壮年的女婿会推上一辆湖口俗称为手车的独轮车到岳父家,那岳父母夫妇俩也早就换好了过年穿的新衣,丈老人倒是自己步行,丈母娘则是歪身坐在女婿的手车一侧,另一侧堆放着大花篮或小谷箩,里面是带给女儿家的礼物,除带给外孙儿女的糖果衣物外,大多是农产品米油瓜果蔬菜什么的,女儿家这几日客人多呀,帮着添几盘菜。湖口俗语:推车无巧,只要屁股扭得好。一路上,推车的女婿屁股扭成一朵花,坐车的丈母娘脸上也笑出一朵笑,见人就大声地嚷嚷:“女儿湾里学戏出场,女婿接我去看戏呀!”走在后边的岳父也是一脸矜持的得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自行车接丈母娘看戏也成为一时风尚。

    吃过早饭,草台上的锣鼓就打响了,这叫打操台。

    操台一响,心里发痒。村里村外来看戏的人们纷纷涌去草台了。

    此时的草台早就如集市般闹哄了。闻风而来的小商小贩一大早就来戏场四周占场摆摊做买卖:炸油条的、卖瓜果的、卖花生的、卖米糖的、卖甘蔗的、卖纸风车地老鼠(陀螺)的,这是专收孩子钱;卖丝线缝衣针的、卖绢花头绳的、卖梳蓖发夹的、卖生发油蛤蜊蜜的,这赚的是女人的钱;那些卖黄烟丝的、卖土酒的对象肯定是男人们了;还有游方郎中、看相打卦、鸡毛换灯草、挑瓷担子等等杂七杂八的流动货郎,以及乞讨的叫花子们。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乡里的供销社也会来草台边摆摊进行“物质交流”。当然,附近的村民也会把自家的农产品拿到戏场上来卖。

    可以说,草台演出是最汇聚人气的地方,超过了乡间任何一项活动的场所。往往一个村子演一次戏,前前后后会有万多人前来观看,把村庄周边的田地庄稼都践踏损失不少,但湖口人有一个说法:莫怪看戏的人踏结了田地,踩坏了庄稼,但还是划得来,因为看戏人拉的野屎野尿也会肥田养地三年。

    早饭后,演出正式开始了,是送戏的戏班子暖场。戏班子有戏班子的规矩,开台前要拜老郎菩萨,那是中国戏曲的神,因为只是在后台悄悄地举行,所以台前看戏的人见不着。看戏的人看到是前面的是先跳加官、天官赐福的表演,然后是大戏或者折子戏。这时候看戏人大多是外村人和村中的孩子们。

    村子湾里的大人们都在忙着接客呢!

    湖口风俗,草台演的是流水戏,看戏的观众也是四村八乡来的流水客,作东的村里家家户户办的都是流水席。演戏期间,凡沾亲带故的亲友全都会被村人隆重请来看戏,先到家喝酒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再扛一板凳去草台底下看戏。就是有人生面不熟的人来看戏,只要你肯放下脸面,随便走进村中哪一家,必定会被主人热情邀请上桌吃饭,管饱管够还烟酒伺候。

    草台演戏出期间属村里人家的主妇们最忙碌,特别是亲友多的人家,今天这家亲戚明天那家朋友,多一餐七八桌,少的至少也有二三桌,哪怕就是来三五个客人,也得四盆六碗八碟地准备上一桌好菜饭。还要做粑,把那炒米粑、发粑、小麦粑蒸了一札又一札,又一一分装好,准备着给客人作为礼物走时带去。另外主妇们还要留意着村子湾里这次谁家来了新客。湖口乡间风俗:村湾里谁家第一次上门的新人,主要是新姑父、新外孙儿女等至亲,谓之新客过门。新客过门,村子湾里人家都会上门祝贺一下,拿一大葫芦瓢或大铁瓢装上爆米花爆花糖,上面再放上几只红壳鸡蛋,满堆冒尖地送上门去,说几句喜气话儿。这事儿顶费心,要是没注意到或者是遗漏了,那就是亏礼了。所以在演戏的那几日期间,村子湾里人家主妇们都早起晚睡累了个半死,自己湾里演戏自己都没有功夫看。 她们只是在晚饭过后,洗好了碗筷,才得空来看会儿戏,场子里人多进不去,只能在戏场最后人少的地方,远远地瞄上几眼,虽然舞台上人影模糊,唱腔却是听得见的,这也算是看了戏,她们很是心满意足。

    上下午的戏是暖场,吃过晚饭后,正场开始了:村湾学戏的戏隆重登台了。

    学了三五个月、大半年的戏,为的就是今晚的出。

    “种子”早播下了,历经几个月的成长,今天开花结果了。这开花就是出场,让观众们欣赏;这结果就是献演,让观众们品味。学戏的学员们那一阵子忙乱与紧张,一言难尽。

    梅圈子湾的戏终于正式出场了,虽说也出了些小差错,比如旦角“李三娘”在台上转错了方向,竟然一头撞进老生“李文奎”怀中,引起了全场的轰笑;还有个“兵丁”在台上站着,忽然看到台下人群中的舅舅,连忙跑到台边大声招呼:母舅,你几时来的?气得打鼓的大曹师傅朝他大喝,别乱喊,你是在演戏!但是整个演出非常成功,特别是梅正云的演唱俱佳,获得观众阵阵叫好。梅红英女扮男装英俊俏美,嗓子清脆,引起台下极大骚动。惹得不少男女青年跑到后台边来张望,还在休息吃饭时追着她看。据说自演出后到梅红英家上门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

    自然台上演戏的是疯子,台下看戏的是傻子。草台上生旦净末丑,轮流上场;悲欢离合情,尽情演绎。那表演手眼身步传神到位,一招一式潇洒漂亮。那唱腔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悠扬清丽,时而激越明快,时而婉转缠绵;配着一唱众和的帮腔声势浩荡、浑然萦绕,让看戏的人儿心里忽儿紧忽儿松,先为戏中的人的悲苦流眼泪,然后又在大团圆的结局中抹着眼泪笑了起来,一个个如痴如醉,似呆似傻,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

    这次草台演出红火爆热的场面,是以后好几年附近乡人反复提起议论的话题。

    湖口乡间草台看戏还有浪台一说。

    2018年7月13日晚,石钟青阳腔剧团赴均桥镇文光村演出时的场景。(沈海斌  摄)


    浪台,其实是看戏时台下因人多而产生的骚乱,往往是看戏人群哪一角落有一点动弹,就会引发全场的连锁反应,人群往这边倒来又往那边倒去,就像鄱阳湖上的波浪翻涌。所以谓之浪台。这其中既有因看戏伸头扯脖子造成的拥挤,也有些血气方刚的男人青年故意朝小媳妇大姑娘身边挤擦的缘故。浪台往往又是戏场火爆的证明,过后村子湾里人会以浪台次数之多为骄傲。自然,台上演的是公子落难、小姐偷人、赶考中举、终成眷属的传奇故事;在台下的灯影处人群中,也不断发生着少女怀春、青年生恋、执手款情、私订终身的浪漫情节。我记忆中,好像下放时的武山西桥大队有位姓沈的支书,就是在看戏时认识了一位都昌县的姑娘,后娶为妻。

    湖口乡间草台演出还有一种演连本大戏的,如青阳腔中的《三国》《目连救母》等戏,往往是可以连演一月有余的。不过,演这种连本大戏的都是专业的戏班子,村湾业余是学不了的。

    湖口乡间草台演戏还有放鞭炮土铳的习俗,开场放,演出中间放,演出结束放,自家湾里放,邻近村子放,村人亲友也来放;还有自家来了贵客时也鞭炮迎接。在一片劈里啪啦、轰轰隆隆的响声中,把草台演出推向了高潮,也个乡村闹得沸沸扬扬了。

    草台聚人气,乡戏凝人心。乡戏把湖口乡村生活提高到了一个雅趣的文化层次上。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这是历史留给湖

    口乡间的一幅不可磨灭也不可复制的美好影像。

    青阳腔三国戏《连环记》选场《吕布戏貂蝉》演出  (沈海斌  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打工潮开始,乡村人口流向城市,虽然年节日返乡归家,但平日留在村湾的青年人渐渐少了。现在,湖口乡间几乎没有一个村子湾里有能力组织学戏,村湾学戏已经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了。好在文化遗传是个极其神奇的东西,祖辈的文化基因会对后一代代人产生永远不会消失的影响。现时的湖口以遍地开花的业余戏剧团的形式,在城乡呈现出了另一番蓬勃的戏曲新天地。如今,在湖口乡间大凡有结婚的、祝寿的、升学的、做新屋的等诸多喜庆活动,仍都会请戏剧团上门,搭草台演出。而且剧团多,戏好请,费用也不高。那青阳腔、黄梅戏、弹腔戏、采茶戏等优美唱腔仍在湖口乡间此起彼伏,其他的文曲戏、饶河戏好像少了些,木偶戏似乎就没人唱了。但就如青阳腔的戏本子一样,“种子”留存了,戏剧就不会消亡。经过政府扶植和民间自发的努力,湖口青阳腔在2006年6月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口县也被冠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江西省戏曲之乡”了。


    文/李志川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